礦區(qū)廢棄地的復墾技術
。1 物理措施
改善礦區(qū)受污染土壤的物理措施包括排土、換土、去表土、取客土4種方法能夠解決上述各種問題,但覆蓋土壤的費用較高,在經濟條件較好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意識較強的礦山較容易使用。在清水塘重金屬污染地區(qū)的復墾中,使用客土的方法進行修復,修復后的效果較好[1]。
露天和井下采礦因采礦工序的不同所產生的廢棄地不盡相同,因此在其物理修復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:
——露天采礦廢棄地物理復墾技術:露天采礦主要會產生露天的采場和排土場,以及廢棄的礦坑和堆放的尾渣,其復墾方法:1)露天采場的復墾主要是將礦坑內排土回填后,再覆蓋一定厚度表土,形成供農業(yè)或林業(yè)發(fā)展用的梯田;2)排土場復墾主要包括排棄物料的分采、分堆和土場的整治。分采分堆是根據土壤和圍巖的物理化學性質,實現排棄物料的合理立體分布,形成適合農業(yè)或林業(yè)的土層;排土場整治主要指土場的后期整平和變坡措施;3)廢棄礦坑的復墾主要是充填復墾技術,現在較成熟的采用粉煤灰充填復墾,該方法既利用了固體廢棄物,又防止其占用土地和污染地下水;4)尾渣堆的復墾主要采用覆土方法,將廢棄尾渣平整后,用熟土和尾渣的混合土進行覆蓋。舒儉民等[2]在對石墨礦尾渣堆的復墾中發(fā)現,復墾后的土壤必須補充一定的水分和肥料后才能恢復種植。
——井下采礦廢棄地物理復墾技術:主要造成的廢棄地就是塌陷地,其土地復墾主要包括疏干法、挖深墊淺法以及充填復墾。疏干法主要是指開挖大量排水渠,使塌陷區(qū)的積水排干,再加以必要的整修工程,使塌陷區(qū)不再積水,并得以恢復利用;挖深墊淺法是將塌陷深的區(qū)域再挖深,形成水(魚)塘,取出的土方充填塌陷坑淺的區(qū)域,形成耕地,達到水產養(yǎng)殖和農業(yè)種植并舉的目的;充填復墾技術是采用粉煤灰進行充填。李芬等[3]通過對采煤沉陷地的新型修復材料進行研究發(fā)現,粉煤灰和糠醛渣以4:1和9:1的質量比混配的新型基質適合多種植物正常生長的肥力標準,而且重金屬含量不超標,為沉陷地的修復提供了新的理論與途徑,而且以廢治廢,大大降低了復墾成本,該方法值得借鑒。
上一頁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頁 |